12月23日 ,《山東教育報》頭版頭條聚焦濰坊教育,以《加快區域教育現代化 奮力書寫教育強國建設“濰坊答卷”》為題,推介我市加快教育高質量發展典型做法。
加快區域教育現代化 奮力書寫教育強國建設“濰坊答卷”
——訪濰坊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王霞
記者 袁飛
【總編說】 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濰坊教育系統錨定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總目標,堅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擔當,持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育人為本、改革攻堅、服務發展、教育治理“四個要素”,全力打造基礎教育名城、職業教育高地、高等教育強市“三張品牌”,加快推進教育大市向教育強市邁進,奮力寫好教育強國建設的“濰坊答卷”。
記者:為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濰坊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今年以來,教育事業又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請您介紹一下,教育工作取得了哪些具體成效?
王霞:今年以來,我們聚焦教育強市建設目標,抓黨建、強隊伍、促改革、保穩定,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省對市教育履職評價連續5年獲評“優秀”等次。
一是城鄉教育更加優質均衡。連續兩年有效應對入學高峰沖擊,充分保障31.7萬名小學新生入學。扎實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創建,4個縣(市、區)通過國家首批認定。省政府現場會在我市召開,鄧云鋒副省長給予充分肯定。
二是基礎教育更加輕
三是職業教育更加融合創新。連續3年入選全省職教改革成效明顯市、縣,獲省委、省政府督查激勵。我市學子獲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金牌17枚,數量在全省位居第一。組建濰坊市產教聯合出海共同體,“越南—班·墨學院”順利揭牌。
四是服務經濟發展更有力度。創建農綜區產教聯合體“1+7+N”實體化運行模式,現代物流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山東第二醫科大學博士授權單位和1個博士點、濰坊學院碩士授權單位和3個碩士點成功獲批,首次實現“雙突破”。
五是校家社共育更具合力。深化學生營養膳食、心理健康篩查等教育惠民八項行動,群眾的教育獲得感有效提升。聚焦“教聯體”建設,創新實施校家社共育“雙百”工程。經驗做法入選中國基礎教育創新典型案例,在全國會議上作典型發言。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總督學王嘉毅來濰坊調研,給予高度評價。
記者:剛才您提到了數字化賦能教育治理獲教育部推介,請問,濰坊在這方面采取了哪些舉措?
王霞:我們堅持“用教育數字化引領教育現代化、賦能師生終身成長”理念,持續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努力塑造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優勢、新動能。
一是賦能教育優質均衡。利用教育云平臺數據分析全市學校布局現狀,優化學校布局,推進中小學幼兒園建設“三年攻堅行動”,建成中小學152所、幼兒園344所,新增優質學位28.76萬個,有效滿足了群眾在家門口“上好學”的需求。在12所鄉村學校開展數字化賦能鄉村教育質量提升試點工作,為151所薄弱學校提供公益數字課程,建設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1578個,惠及近1萬名鄉村教師和5.3萬名鄉村學生。
二是賦能教師隊伍建設。依托國家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實施校長數字化領導力提升工程,在全國率先出臺中小學校長數字化領導力標準,組建教育數字化智庫,助力全市校長數字化領導力提升。實施教師數字化素養提升工程,年均組織信息化教學交流活動30次、“智享講堂”20期,累計培育市級數字化教學名師33名、骨干教師1000余名,帶動近4萬名教師提升數字化素養。建立覆蓋全市10.2萬名中小學教師的師德考核電子檔案系統,對教師職稱評聘、績效工資發放、評先樹優等重要事項進行師德線上“前置體檢”,引導教師踐行教育家精神、當好“大先生”。
三是賦能課程教學轉型。聚焦打造“以學生為中心、數據為支撐、探究為主線”的智慧課堂模式,組織開展精準教學、混合式教學、項目式教學、翻轉課堂、游戲化學習等五大類24個新型教與學模式的實踐探索。推動用好教師教學教研、學生自主學習、家校協同育人等十大應用場景,為個性化學習提供有效支撐。建成15個人工智能學習體驗中心,開發課程300余門,為學生提供體驗式、沉浸式等面向未來的學習新場景。
四是賦能教育評價改革。憑借濰坊市教育大數據中心,定向挖掘區域、黨政、學校、教師、學生等領域評價數據,構建起區域評價、黨政評價、學校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的“1+4”評價體系。開發新一代“互聯網+督政”平臺,設置督政、督學、辦學水平、優質均衡、督教視導等五大版塊,有效提升教育督導的精準性、便捷性、科學性。
五是賦能校家社協同育人。發揮數字技術優勢,打造教育智慧便民應用場景。建成“一站式”家庭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和家庭教育人工智能平臺,累計為家長提供5000余節家庭教育課程,播放量超15億人次。建立濰坊義務教育招生平臺,打通公安、住建、人社等10個部門的數據壁壘,實現義務教育招生報名“全程網辦”,最快26秒即可完成“零證明”信息采集和網上報名。建成“全市教育惠民數據分析平臺”,開通市、縣、校三級“教育惠民一碼通”3277個,確保群眾能隨時隨地反饋教育訴求、咨詢教育問題。
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濰坊市采取哪些措施助力教育強國建設?
王霞:濰坊將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構建系統完善的高質量教育體系,為建設教育強國貢獻濰坊力量。
一是在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上改革突破。堅持思政鑄魂育人,創新黨團隊、大中小學、校家社“三個一體化”思政育人機制,扎根“更好濰坊”奮斗實踐,在鳶都大地講好愛黨愛國愛校故事。建設綜合性實踐育人載體,開發“研學濰坊”系列課程,探索多元化的實踐育人、網絡育人路徑。全面推進教聯體建設,完善“黨政主導、專業引領、課程推動、家校協同、社會參與”校家社協同育人體系,構建全環境立德樹人新格局。實施中小學科學素養提升行動、書香校園質量提升行動,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創新校園體育“四個一”活動,開展市、縣、校三級藝術展演,建強用好勞動教育基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二是在加快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上改革突破。統籌優化資源配置,撤并整合一批“小微散”鄉村幼兒園,集中力量辦好長期保留的鄉村幼兒園。通過新建改擴建、挖潛擴容等方式,積極應對初中和高中入學高峰。推動學前教育優質普惠,完善游戲化的學前教育區域教研和園本教研制度,探索實施3—6歲兒童運動促進健康項目,積極開展普惠性托育服務,加快學前教育托幼一體化發展。推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深化新一輪中考改革,擴大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到校比例,建設20所以科學教育為特色和20所具有人文、體育、藝術等特色的普通高中。推進以小初高貫通培養為主要特點的集團化辦學,發展完全中學、12年一貫制學校。
三是在深化職業教育融合創新發展上改革突破。優化職業教育辦學格局,每個縣(市、區)打造1所高水平、特色化中職學校,建成融中職教育、五年制高職教育、社會培訓、繼續教育為一體的縣域職教中心。深化職普融通,高質量建設中小學生職業體驗中心,加強學生職業體驗、職業啟蒙教育。推進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學籍互轉、資源互享,探索開展職業院校與應用型本科學校銜接培養,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多樣化選擇。深化產教融合,圍繞濰坊“9+3+N”重點產業鏈,完善職業院校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實體化運行5個市域產教聯合體,做實動力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元宇宙)等12條制造業產業鏈產教融合共同體,為加快區域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四是在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上改革突破。深入推進新時代校長領軍人才培養工程,將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培養管理全過程,重點提升學科教師、鄉村青年教師等的專業素養。加強“雙一流”高校合作,對接部屬師范院校共建實習實踐基地,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深化教師隊伍管理改革,縣域內,引導優秀校長、骨干教師向農村和薄弱學校流動,支持骨干教師和緊缺學科教師支教走教;市域內,統籌調配齊魯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探索市縣教師跨學段統籌使用辦法,均衡優秀教師資源布局。堅決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完善教師績效工資總量核定、動態調整機制,落實學校教師招聘、職稱定級、績效分配等自主權,充分激發教師的育人動力。
五是在提升教育治理現代化水平上改革突破。優化現代教育治理體系,強化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抓黨建、抓投入、抓人才、抓改革”職能,健全“督政、督學、質量監測”教育督導體系,突出黨委、政府“四個優先”發展考核評價。深化學校、教師、學生評價機制改革,引進用好各類高端教育智庫,完善以章程為核心的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引領驅動濰坊教育高位發展。以數字化賦能教育治理現代化,持續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加強濰坊教育云平臺、教育數樞系統建設應用。健全教育戰略性投入機制,著力提高生均經費標準,完善以學校實際需求為標準的預算撥款制度,優化績效管理評估體系,充分發揮教育基金會的作用,集中有限財力辦好教育上的大事、要事。
來源:濰坊教育發布
編輯:王譽林
一審:王譽林 二審:劉曉哲 三審:姜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