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標商業出圈 撬動消費活力
◎新派融媒體評論員 薛靜
據新華社報道,廢棄的工廠和倉庫被改造成藝術街區和創意市集,老舊街區引入特色餐飲和文化展覽變身熱門旅游打卡地……近年來,一系列新場景“點燃”中國消費市場,成為撬動消費活力的新杠桿。這些新場景統稱為“非標商業”,它們打破了傳統商場的刻板模式,不再只是單純的購物場所,而是融合了藝術、文化、餐飲、設計等多元元素的綜合性體驗空間。
在老居民樓下看展覽,在廢棄的工廠里吃火鍋……近幾年,為了適應大眾消費新需求,各地結合資源稟賦,“解鎖”了商場的一系列奇特“外套”,成就了一大批非標商業的熱火朝天,極大激發了消費者的熱情,帶動了市場的活力。
非標商業是區別于標準化的傳統商業的新模式,其火爆出圈其實是一種必然。人們印象里的商場,很長一段時間是“盒子”型購物中心,空間封閉、業態相對固定。而當下的年輕群體在物質需求很容易滿足的前提下,情感需求變得格外迫切。他們更希望為情緒價值、生活方式、自我滿足買單,也更熱衷于“三觀一致”的社交。非標商業打破了傳統商場的刻板構架,從一座單純的購物場所轉變成融合了藝術、文化、餐飲、設計等多種元素的綜合性體驗空間,看似不搭界的元素組合到一起,有效增強了與消費者之間的情感鏈接。
尤其是隨著城市更新的快速發展,很多老街區、老建筑因其獨有的人文價值,承擔起了傳承城市文化的角色。由這些老建筑轉化而來的非標商業,文化消費滲透商業肌理,更容易喚起人們的心理共鳴。在這里,商業形態重歸社區生活,放松的情緒、公共的場景,創造出了一種松弛、無壓力的氛圍,讓人不由得回想起自己的童年、青春、家庭、朋友,回想起成長、創業過程中的點滴,進而對城市產生更加深厚的依存感。這背后,既是消費需求的轉型升級,也是文化的創新表達,更讓消費成為一種沉浸式的體驗。
隨著時代的變遷,消費場景與群體也在不斷迭代更新,這對商業邏輯提出了更高要求。每個城市的非標商業都是地方文化和城市煙火氣的重要體現,各地應深挖歷史文化內涵,讓歷史街巷穿越古今,通過互補的商業場景,釋放出超強“故事感”;建立多元化的合作機制,促進非標商業與政府、社區、文化機構等各方協同合作,為非標商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與市場空間,讓非標商業真正與城市更新、鄉村振興、文旅發展等有機融合。
編輯:馮淑杰 魏慧聰 王維
一審:姜健 李中偉 二審:孫瑞永 三審: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