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讓“心機商標”耍心機
□新派融媒體評論員 孫瑞榮
據《法治日報》報道,“買了‘去屑三分鐘奇跡洗發水’,用后發現去屑效果一般,根本沒有奇跡可言。找商家理論,對方說這款洗發水就叫‘去屑三分鐘奇跡’。”這是北京市民劉爽前不久的一次網購經歷。劉爽在網上發布了自己的遭遇,發現不少人也有類似的經歷,網友將此現象稱為“心機商標”,包括“××0添加”醬油、“壹號土”豬肉等。網友紛紛表示被這些商家繞進了“文字迷宮”,不知不覺中掉入了其精心設計的消費陷阱。
從“山里來的土”雞蛋,到“0添加西”梅;從“只有水鹽和面粉,其他沒了”調味品,再到“120W”充電器,這些聽起來極具吸引力的商標,實則是商家玩的“文字游戲”。商家通過拆分詞匯、夸大描述、模糊標注、大小字號混用等方式,把商標隱藏在文字內,制造信息差,混淆視聽,讓消費者產生錯誤認知,進而影響購買決策,以獲得商業利益。
從陸續曝光的案例看,“心機商標”五花八門,叫人眼界大開。企業的小算盤打得啪啪響,看似合理使用了商標注冊規則和商品標簽規則,實則欺騙、誤導了消費者,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如果任由“心機商標”或類似昧了良心的欺詐行為大行其道,對消費市場的傷害是難以估量的。
經營者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初衷可以理解,但市場經濟也是誠信經濟和法治經濟。注冊“心機商標”誤導消費者的這種急功近利的營銷手段無疑是為企業的發展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與其費盡心思起名“擦邊”,在法律邊緣瘋狂試探,不如老老實實提高產品質量。
治理“心機商標”亂象刻不容緩。有關部門一方面應加強對商標注冊的審查核實力度,嚴防帶有誤導性、欺騙性,或與知名品牌相似的商標進入市場;另一方面應建立常態化執法機制,通過協同研判線索、制定行動方案、開展現場檢查等,集中查處商標侵權及誤導性商標案件,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讓商家不敢、不能打這種“歪主意”。行業協會則應當推動建立商業倫理公約,將“不利用商標制造認知偏差”納入企業自律準則。消費者自身也應提高警惕,增強辨別能力,在購買商品時不要被商標的名稱所吸引,而要仔細查看商品的成分、功效、產地等信息;若遭遇欺騙,要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
編輯:聶臻臻 孫錦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