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國多地氣溫持續攀升,高溫催生出的 “清涼經濟” 悄然興起,其中,冰激凌雪糕市場逐步“升溫”。近日,海報新聞記者走訪濟南多個雪糕批發店及便利店了解到,今年,5元以下的雪糕產品成為行業主流,平價、傳統口味的雪糕產品仍舊是消費者的首選。
天氣“點火”,平價雪糕銷量激增
有雪糕批發店一天售出近千支
“昨天來了四十多名顧客,每個人差不多批發20支到30支雪糕,我忙到下午兩點才吃上飯。”5月24日,濟南歷下區某雪糕批發店負責人楊女士向記者透露,近期氣溫驟升直接拉動銷量,但熱銷單品集中在大布丁、小布丁、老冰棍等經典平價產品,批發價僅0.8元/支,零售價1元左右。
楊女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該店日均客流量達30人至40人,其中超七成為批發客戶,單人單次采購量可達20-30支,也有顧客一箱四五十支雪糕成箱端走,再加上一天有十幾個線上訂單,一天就賣了近千支雪糕。
高溫來襲,雪糕批發市場迎來第一波高峰,2元以下產品首先獲得消費者青睞。
“高溫初期的銷量風向標很明確——越便宜賣得越快。”楊女士分析稱,新顧客普遍傾向選擇2元以下產品,而熟客雖保持復購,但高價雪糕貨架已明顯滯銷。
“大概從5月中旬開始,有一天高溫38度以上,來批發雪糕的顧客變多了起來。”楊女士表示,目前看來,今年第一批批發雪糕的客流量并不如去年,但今年的顧客更為“理性”,“顧客多會選擇伊利、蒙牛、和路雪等大品牌的雪糕,更值得信賴,1元至2元之間的雪糕是走量最快的。”
“雪糕刺客”退場,5元以下成消費主流
記者調查發現,曾經引發熱議的“雪糕刺客”(指未明碼標價的高價雪糕)今年幾乎絕跡。在市場監管部門要求明碼標價的政策下,多數店鋪將價格標簽置于醒目位置。
5月25日,某連鎖便利店店員表示:“15元以上的雪糕現在幾乎無人問津,我們已停售30元左右的款式,最高有15元,20元的產品,現在主打5元以下產品。”
而除了傳統的雪糕外,今年低價冰杯仍然吸引著年輕人。
記者走訪發現,大多數便利店內都陳列了冰杯,售價在3元左右。
在多個連鎖便利店及批發店,都能在冰柜里看到冰杯的身影。“年輕人白天倒入咖啡、飲料自制冷飲;晚上和朋友們倒入啤酒、洋酒,小酌一杯,賣得還不錯。”某便利店的店員告訴記者,現在冰杯的價格在3元左右,DIY冰鎮飲品的流行也讓冰杯有一定的銷量。
而在蜜雪冰城,記者看到有僅售1元的雪王冰杯,不少消費者表示,炎炎夏日,購買低價冰杯制作冰飲十分方便。
記者發現,拼多多1元以下的“雪蓮冰塊”月銷超50萬單,而高端冰激凌品牌門店50元至100元一支的冰激凌比比皆是,市場正在經歷“K型分化”。中研普華消費者調研顯示,2024年冰激凌消費呈現三大陣營:一是價格敏感型(占比54%,單支5元以下);二是品質追求型(占比31%,單支10-30元);三是社交貨幣型(占比15%,單支50元以上)。企業需在“性價比”與“心價比”間找到平衡點。
消費者理性回歸,批發模式受青睞
“去年買一支雪糕花20元,今年同樣的錢能買一箱。”消費者李女士的感慨道出市場變化。記者觀察到,批發模式正成為家庭和小微商戶的首選,34-50支/箱的小布丁批發價僅27-40元,折合單支0.8元,性價比優勢顯著。
走訪中,多位濟南市民表示,因溫度走高,已經開始批發雪糕,1元左右的雪糕更受大家庭喜愛。
“每年夏天都會批發五六次雪糕,這次選的是豆沙味道的,20支,打完折16元。”在濟南某雪糕批發店,濟南市民張大爺正在為家里的兩個孫子批發雪糕,他認為,0.8元一支的價格是雪糕的正常價格,“我們一般都會選擇批發,吃完了再來買,基本上都是一元左右的。”
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國內冰激凌相關現存企業達4.12萬家,主要分布在華東地區、華南地區、東北地區,分別占比17.96%、16.13%、15.29%。從國標行業分布來看,冰激凌相關現存企業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這兩個行業,分別占比62%、28.88%。從注冊量來看,今年以來冰激凌相關企業已注冊2204家,主要分布在華東地區、西南地區、東北地區。
業內人士指出,消費降級趨勢下,雪糕市場已從“網紅高價”轉向“薄利多銷”。某品牌區域代理透露:“廠家今年減少高價新品研發,轉而擴充1-3元產品線,例如增加綠豆沙、鹽水棒冰等懷舊口味。”
當冰激凌從“解暑零食”進化為“健康載體”,從“價格戰”升級為“價值戰”,這個千億市場正在經歷認知范式的重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預測,2030年行業將誕生3-5家市值超百億的冰激凌科技巨頭,而這場盛宴的入場券,屬于那些既懂健康科技、又懂用戶運營、還能駕馭氣候風險的復合型選手。在Z世代與銀發族的雙重驅動下,冰激凌行業不是紅海,而是等待開掘的“新大陸”。
來源:海報新聞
編輯:張萌 張興紅 宮海娜
一審:姜健 李敬友
二審:孫瑞永
三審:管延會